向诗词大会总冠军外卖小哥学习,而不必艳羡4岁熟读千家诗的神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最近央视有两档节目比较火,一档是《经典咏流传》,另外一档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都是关于经典诗文的节目。

在这两档节目中,还有两个人比较引人注目。

一个是《经典咏流传》中的年龄最小的经典传唱人王恒屹,虽然只有4岁,年龄不大,但“学问”不小,熟读千家诗,识字3000多,在《欢乐中国人》这个节目中,被主持人撒贝宁称为“最新一代的人工智能”,表现很是惊艳,成为各家电视节目争相邀请的小网红。

另一个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总冠军得主37岁的雷海为,年龄在这里不是重点,重点是雷海为的职业是外卖小哥。一个普普通通的快递员战胜一众强手,最终登上了总冠军的领奖台,很快成为新闻爆点。

先说为什么不必艳羡4岁就能熟读千家诗的神童。

这个孩子在舞台上的惊艳表现,一定成了多少家长心目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定也有很多人暗暗希望自己家的孩子也能像这个孩子一样出色。

暗暗希望没什么问题,怕就怕在立刻付诸于行动。想尽一切办法,要让孩子多背诗。中国是诗的国度,所以也就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从小都有被父母要求在别人面前背诗的经历,要拿这个作为早慧的一种证明。然后自觉不自觉地又把这个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习惯转移到下一代身上。

但是,神童毕竟是少数。虽然《三字经》中说“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尔幼学,当效之”也没问题,确实应该学习。但这个学应该有一个适合的度,不能因为心急,不能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拔苗助长。

给植物拔苗助长,那植物很快就会枯死;但给人拔苗助长,这种危害则不会短期就显现出来。死命填鸭,过度透支学习热情,慢慢地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到那时候就麻烦了。

这些年做一线教师,看到越来越多的儿童厌学,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和这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他们常常要回顾一下孩子小时候有多乖,有多聪明,很小就在他们的要求下学了多少知识,大大地超越了同龄人。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直言相告,孩子厌学是因为家长从小逼得太狠,要求太过,填得太饱。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一个天才儿童。虽然出生于世代农民的家庭,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但能忽啼求之,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但从此以后,他的父亲为了求名求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于是,到二十几岁的时候,这个天才儿童就“泯然众人矣”。

我们现在的问题,常常不是“不使学”,而是学得太过,要求太狠。所谓过犹不及,因为逼得太紧,填得太饱造成的造成孩子厌学,这是大麻烦。因为一旦厌学,再想让他回到“爱学”的正确轨道上来,那就难上加难了。

“首孝悌,次见闻。”小孩子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礼,远比学多少知识更为重要。人生是一场超长马拉松,不要一开始就以冲刺的态度来面对,非要一开头就遥遥领先不可。老百姓的俗语“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炕”是值得琢磨的教育智慧。

再着重说说为什么要向这个获得诗词大会总冠军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学习。

不是因为他成为了诗词大会的总冠军,我们就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多多背诵古典诗词。而是要学习他的种种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放在我们每个普通人身上也都能熠熠生辉。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来就知道是上等,学习然后知道是次一等;实践中遇到困难,再去学习它,又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而不学,这种人就是这最下等的了)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

孔子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个等级,然后,又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把自己定位为“学而知之”者。与孔子相比,那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也只能是“学而知之”或者“困而学之”了吧。

朱熹有言:“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的工夫方得。”朱熹这个话不难理解,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总是妄想着天上掉馅饼,要想吃馅饼,还得自己动手烙才行。

综上,我们不必艳羡那4岁的能背诵千家诗的神童,更不要因为艳羡而拔自己家的孩子的苗助其成长,结果却可能得不偿失,追悔莫及。

我们更应该做我们每个普通人能做的,向外卖小哥雷海为学习,拥有丰盈的内心,能情志专一,能持之以恒,能在临事时有淡定的心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