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发展值得骄傲!但这种骗钱的手段你们能忍?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世上只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而9月份爆出的新能源骗补事件,是不是再次证明人心是经不起推敲的。从去年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再到不知在哪冒出来的新能源车企,似乎都在预示着,这是一场越来越危险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骗局。

 

谁是骗子?


 

先来回顾下新能源车骗补丑闻的来龙去脉,其实呢,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潜规则”报道可以追溯到今年1月份,只是当时官方考虑到兹事体大,以及调查有待全面,因此并不没有作出过多的回应,调查结果一直持续到9月份才有了转机。

 

 

从财政部公开点名的5家新能源骗补车企来看,均是“有牌无车”的客车企业,通过伪造几千台车辆销售数据,累计骗取金额已超过10个亿,其中涉及骗补金额最大当属苏州金龙, 呵呵,5.1亿元啊(算算是年收入的多少倍)。不过情节最严重的倒是苏州吉姆西,不仅补助资格彻底没了,连整车生产的资格都被取消了,绝壁的人钱两空。其余4家车企处理结果则是追回全部补贴金额(还有剩?),处以骗补金额50%的罚款。(貌似有点少哦)

 

 

然而,教授偷偷告诉你,这次财政部调查对象还包括全国90多家新能源车企,但公开被点名的却只有5家。无独有偶,随即在网络流传一份更详细的骗补车企完整版名单多达72家,不乏国内主流大牌的乘用车企,但至今未得到任何官方承认,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核实。不过单单这5家骗补新能源车企的既定事实,也足够造成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地动山摇。

 

无节制的高补贴

 

事实上,高额补贴是诱发“骗补”的导火线,按照现行政策,可以将补贴标准划分为好几个等级,比如卖掉一台纯电动汽车,若以最高标准1:1比例就能获得60万元的补贴,甚至可以将一台车来来回回倒卖几遍,再轻松装入自己口袋里,比起老老实实的卖车,这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吗。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换作是谁又能不动歪脑筋呢?

 

 

与此同时,低门槛的补贴制度也是滋生骗补的温床。众所周知,政策补贴的本意是为了促进新能源技术更好地普及和发展,但是通过无节制、无标准的大开补贴之门,带来的不是正面积极的效应,相反纵容了别有用心、无技术实力的新能源骗子车企投机取巧。而对于老老实实搞研发搞创新的车企,本身就是一种极度的不公平,严重影响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一旦国内新能源汽车资源被人为的破坏平衡,伤害的不止是一个新行业的未来,还有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购买的信心。

 

新能源汽车何去何从?

 


随着新能源骗补丑闻的发酵,已经对整个行业产生了不可估计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新能源客车领域,除了要面对有关部门的严厉审查,前线销售市场的日子也不好过。如果进一步坐实网络的“骗补名单”,骗补清查的风暴还会波及到新能源乘用车身上,而从这次官方对补贴政策的新表态,教授认为其也会打击新能源轿车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意味着现有的新能源补贴福利,不再是随便弄个新能源的名堂就能领取的好事。

 

教授怎么看待骗补大案?



车企造假的新闻比比皆是,比如,大众、三菱排放门等事件,但在国内出现了集体性的骗补大案实属罕见,引发的是一场大规模车企信用危机,各位口伐笔诛新能源车企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应该思考下制度的合理性?“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 坏的制度使好人变坏”,新能源车企亦是如此。如果有关部门不加以提高审查法规,加强惩罚力度,树立打压一切的贪婪投机的决心,又怎么能从源头上杜绝新能源车企病态依赖补贴而维存的恶性循环呢?

 

 

作为一个新兴的汽车工业国家,新能源汽车是目前投资最大、关注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教授不否认,新能源汽车符合今天的环保与经济理念,同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欲速则不达”,每一个新产业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况且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根基还比较脆弱,通过一刀切的补贴模式“拔苗助长”并不奏效。教授相信经过了这次骗补事件后,整个新能源行业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增长点,换个角度来看,或许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当然,教授也只是就事论事,与其作太多的道德绑架也无济于事,倒不如放下节操努力搬砖争取早日买车吧。


———— 往期回顾 ————

不懂购车?和教授一起,放心购

放心选!教授汽车精品推荐

— END —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