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封面人物:仲晓杰】| 探访紫团山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提示点击上方"巴蜀风文学"免费订阅畅销电子书

仲晓杰

仲晓杰:女,笔名沈园。吉林省长春市。电视台编导。曾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和行业内部刊物及报纸上发表散文、游记等。

古时的人参地


 探访紫团山

文/仲晓杰



到达紫团山的时候,太阳刚刚升起。

刚到山顶,蒸腾的云雾就把我们包围了。环视四野,紫团山茫茫如幻,宛若仙境。脚下山坳,百年林木笔直茂盛,深不见底。万道霞光中,团团紫气,缭绕飘舞。置身其中,不知云里雾里。古人的“上有紫气,下有人参”一说,着实让我们在淼淼空濛中,多了一种波云诡异的神秘感。想象着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繁衍了怎样蓬勃的生命?一个生命顽强的物种,在浩瀚的紫气之下,怎样穿越了千年?

为了拍摄大型纪录片《人参》,去探索人参生命的源头,一个阳光耀眼的下午,我们摄制组一行6人,驾驶两辆越野车,拉着齐全的设备,从长春出发,一路向西。前往山西省长治市的紫团山,去找寻人参生长的痕迹。

初冬的阳光洒在脸上,暖融融的。北方大地,带着秋的最后一抹缤纷和大自然依依作别。

在路上的感觉,总是洋溢着憧憬。

和往常一样,出发就意味着工作的开始。我们每个人,除了对紫团山充满了向往,还对即将开始的拍摄任务怀揣着兴奋。我们摩拳擦掌,决心要把纪录片《人参》拍出精品。让吉林人参家喻户晓,走出国门,实现人参真正的价值。

迎着午后浓烈的阳光,我们的车一路向西,疾驰在高速公路上。

入住河北省唐山市时,已是午夜了。

唐山,这个被大地震无情摧毁的城市,重建后的模样,在隐约的城市灯火中依稀可辨。想象着这里曾经的惨烈,心头一阵颤栗。在黎明前仅剩的几个小时,我严重的失眠了。脑海里不停地回放着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山崩地裂中,一个城市被黑暗吞噬了。这里,曾经上演了一场人世间最悲惨的天灾。

作者和向导王耘


第二天,告别唐山时,太阳照常升起。这个城市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矗立在耀眼的阳光下,展现着蓬勃的生机。

还没走出唐山,我们的车就被雾霾包围了。刚上高速公路,不得不原路返回。焦急、无奈的等待中,尝到了堵车的滋味。环境的重度污染,生态的无情破坏,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正在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原定到达长治的时间只能往后拖延了。

没人知道封闭的高速公路何时解禁。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车里的收音机上,焦急地倾听着,里面不时传递的雾霾行踪。

9个小时后,我们到达山西省境内时,天空已拉起了黑色的大幕。到达长治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

冬夜,华北大地,也是寒气袭人。

在长治市的高速路出口,等候我们的友人王耘妇夫,已经牵挂我们一天了。热情的两口子,给了我们回家的感觉。接风的晚餐,是早已为我们安排好的当地名吃。席间,我们顾不上寒暄,谁都不说话,低头一顿大吃。一大盆羊汤很快就见底了,一大盘馅饼也没了踪影。这是此生吃到的最好、最正宗的羊汤和馅饼。这顿饭,融着主人的盛情,感动的热流暖遍了全身,一路的疲惫已踪迹全无。出来两天,总算安心地吃了一顿饱饭。

长治的夜晚,我们安然入睡。

第二天,天没亮,我们就向紫团山进发了。

陪同的友人王耘,是长治市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慈言善面,始终微笑着。教理科的老师好像是个文学家,语言极具魅力,车里一路上好不热闹。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请了长假,做我们的向导兼联系人,感动得我们真不知说什么才好,山西人的热情是火辣辣的。同行的还有长治市的人参专家侯志廷老师,他一路上给我们讲着这里流传至今的人参故事。

探访紫团山,寻找人参的前生今世,我们都为此行的拍摄任务兴奋不已。

车在山路,蜿蜒而行。路两边壁立的高山,分割了头上的天空。不断后移山中景致,让我们目不暇接。远远看见,紫团山在紫色云雾的缭绕中,亦真亦幻。


紫团山又名翠微山、抱犊山。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东南60公里的树掌镇。

紫团山海拔1500余米,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其间岭峦纵横、嶂峰叠层、苍松翠柏、泉流潺潺。

晋代旅游家抱朴子在游历了中国名山丽川后写道:“天下佳山者南五夷,北抱犊”,北抱犊山就是今天的紫团山。因山腰有一个形成于30万年前的天然溶洞,坐东面西,每天日和出日落时,从洞口喷出团团紫气,所以,宋代御旨改名为紫团山。

山中,曾是道家的修行地,自古以来也是佛家圣地。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留有老子在此修炼的踪迹,宗教文化在这里曾鼎盛一时。紫团山的惊奇中,多了几许凝重和玄机。打开车窗,飘进的空气都是甜的,山中的寂静,远离尘世,让人能听到微风拂面的声音。作为人参最早生长的地方,一直以来,紫团山都笼罩在一片神秘的迷雾中。

人参,这一神奇的物种,没人知道它来到这个星球多少年了?也不知道它生命迁徙的轨迹在哪里?有关它的传说,却流传了一世又一世,生生不息。

我国人参最早的产地,就今天的上党地区,这早已成定论。古代上党,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

人参,当时就生长在这个幽深神秘的大山里。古时这里崇山峻岭,森林繁茂,空气潮湿,气候宜人,适合人参生长。当年的放山(挖参)人,身背竹篓,攀岩附壁,披星戴月,为一苗老参,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人参起死回生的神奇药效和滋补功能,让无数人梦寐以求。人参姑娘和人参娃娃的故事,到处流传,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随着山参的减少,利用适宜的气候,人们开始摸索大量栽种人参。人参栽种的成功,贸易的繁荣,曾给这里的几代王朝带来福佑,也曾主宰了无数人的命运。清朝时,由于对森林的破坏,树木的过度砍伐,加之官府对人参的过度采挖,直接导致上党地区人参数量逐渐减少,直至灭绝。人参,在人为的摧毁中,含冤远遁了。

面对苍茫的山川大地,今天的人们,对人参的命运和再生,有着怎样的呼唤和悠远的等待呢。

车行山中,如腾云驾雾。

大山给人的感觉,总是敦厚和踏实的。到达山顶,云雾翻卷,紫气蒸腾。这里的冬天,依然是东北深秋的模样。随着太阳的不断升起,雾气逐渐退去。山上红叶满目,松柏愈鲜。山中的一线天、独石桥、飞来石、断头龟、白云寺、紫团洞等奇特绝妙的景致,赫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目不暇接。架机器,调光圈,三位摄像各司其职,像战场上的战士。带来的几套拍摄设备,此时明显不够用了。

天高云淡,长风浩荡。这片神奇的土地,历经岁月更迭和王朝的兴衰,见证了人参的起落。紫团山默默的守望中,多少不为人知传奇刻在了大山的年轮里。我们怎样才能在今天葱茏的草木间,把人参相关的信息优雅地唤起?怎样拨开岁月的云雾,去品尝历史留下的绵长味道和人参的沧桑经历?

长治市的人参专家侯志廷老师,不停地讲解着当时人参生长的盛况和人参贸易的繁荣,以及人参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的富庶。

清朝,人参的交易集中在山下的紫团村。我们顺势下山,踏着没胫的荒草,踩着隐约可见的石阶,来到了紫团村。这个寂静的小山村,有四、五十户村民,房屋依山而建,错落地点缀在起伏的山坳里。秋收已过,田地间看不到人影,侯老师说现在是农闲,好多人出去旅行了。可见这里人们的生活是多么安逸和富足。


在耸入云天的大山环绕中,我们进入一片开阔平坦的玉米地,这里曾经是人参的家。这里沉寂无声,能听见秋虫振翅的声音。我们扛着笨重的拍摄设备,穿行在秋季的田垄上。拨开一人高的荒草,按图索骥,寻找当年人参交易地的石碑。大家分头寻找,终于发现一块青色的石碑,已经被黄土埋没,只剩顶部了,不见任何文字,只剩下风吹日晒的沟纹,岁月已将石碑牢固地与土地融为一体了。

天空湛蓝,白云悠然的舒卷着,似乎在讲述着远年的过往。如今,人参在这里消失了,带着不舍和眷恋,迁徙万里。紫团山到长白山,遥遥路途,人参经历了怎样艰苦卓绝求生历程?又经历了怎样的轮回才找到了生命的家园?只有日月知道,大山知道。

走出当年的玉米地,我们来到紫团山三大寺院中最著名的寺院白云寺。朱红色的高墙,围起一个神秘的院落。这里没有香客,只有一位出家人看守着。随着木质大门吱呀的打开声,一段历史的岁月又扑进我们的眼中。

这座古老的寺院,以其遗世独立的气度嵌在紫团山中部,与大山相依相伴,一起守望着太阳的东升西落。红墙灰瓦间,透着历史的古旧气息。院里的石碑,在阳光的映照中,余温犹在。寺内木雕和砖刻艺术为明代珍品,尤其是四组戏剧砖刻,还有二层楼上的戏台,为山西省内所罕见,显露着当时的尊贵和鼎盛。据《长治县志》记载,人参兴盛的时期,寺院里的和尚曾经纷纷走下山去,参与人参的交易。可见当时,人参对当地一方的恩泽。


时近中午,寺院里洒满了阳光。摄像机的镜头在轨道的挪移中,抚摸着这个千年庭院的每寸肌肤,默默地记录着草木砖瓦间无言的倾述。透过镜头,我们看到了一段悠远的历史,在岁月下熠熠生辉。

在神秘的紫团山上,在寂静的寺院里,这个无声的上午,我们在阳光下,穿越千年。

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稿

1、先点击上方"巴蜀风文学"免费关注、订阅本刊。投稿专用邮箱:154044141@qq.com


您和我们之间只有一个手指的距离

长按二维码关注您身边的文学——巴蜀风文学

2、《巴蜀风文学》微刊向全国知名诗人、作家、文学爱好者、朗诵爱好者长期征稿稿件要求原创首发作品,文章体裁不限(散文、诗歌、评论均可)文责自负。切忌一稿多投,避免撞刊。

3、切勿使用微信投稿。照片或书画作品用附件独立发送,照片切勿放在文档内。请使用横拍照片,平面效果会更好。

4、投稿模式:作品题材+作者姓名+作品题目+作者简介

5、十五天内未收到编辑的采用通知,可另投。

6、本刊将设双稿酬制:

1打赏60%左右支付作者稿酬,其余用于平台维护等(低于20元不再发放)。

2特设人气奖,1000阅读量、点赞300或留言100奖励20元,不兼得。每周日发放两周前稿酬(由于后台一周结算一次赞赏,所以平台自作者推文后两周发放稿费。赞赏透明),作者须主动加微信:wzp154044141联系领取。

巴蜀风文学组委会(排名不分先后)


总编:九十亩地 

名誉主席:海芩 

诗歌顾问:王跃强、谢仲成、谭波 

散文诗顾问:蔡旭、夏寒、周鹏程 

书画顾问:魏文纪、邓春源、陈果卿、刘国峰

主编:王智平(在水一方)

副主编:岳德彬、陈词、王金明、王晓霞、张刚、周希孔、向昭礼、巴东

朗诵专家团

若石 常世伟(马踏飞燕) 陈洪安   夏燕 彭美华(昵称流苏)

李喻霞(昵称虞鱼儿) 谢东升 杨建 齐克建

点击上方"巴蜀风文学"免费订阅本刊

原创佳作 | 名家朗诵 | 美文乐赏 | 信息发布| 选稿基地





~欢迎关注、分享、留言点赞、谢谢~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