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水流云在 ——向一个跨越百年的学统靠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竟然有这么多初入杭高的学子不约而同地写到这条长长的甬道——

漫步于苍翠的甬道,两旁树木的枝叶在上空汇聚,如一道深邃的拱门,令你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田哲毅)

进了学校是一条林荫道,顿时脑子闪过沧桑,厚重,安静等一系列的词语……”(徐静妮)

第一次踏进杭高的校门……我便无法抵挡住那深邃的甬道所散发的魅力……”(沈雨薇)

安安静静地走上那条深远而又幽长的甬道,两旁的参天古木让我什么都不想说,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在此刻好好地享受这份在喧闹都市中难得的宁静。”(许航行)

悠长的林荫道,让你浮躁的心马上沉淀下来,两旁的行道树安详的站着……”沈怡)

 “我穿过杭高那条长长的甬道,绿荫下,阵阵微风吹拂着我,……恍惚之中,仿佛自己在历史与现代间穿梭……”(王煜)

这条林荫遮蔽的甬道仿佛真的带着几分神秘,它穿越上百年的时光隧道,将历史和现实连接在一起,通过这条长长的甬道,我们可以靠近一个跨越百年的学统,呼吸晚清、民国的空气,那是徐志摩、丰子恺、曹聚仁们都曾呼吸过的空气……

学统是一种累积,不仅有一代代师长播撒的种子,展露的才情,奉献的创造,同样有一代代学子的慧心灵性,一代代学子的理想热情,一代代学子的沉思求索,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生命力的学统,而不光是发黄纸页上简略的记录,校史墙上干瘪的说明,它活在时间的深处,随时都有可能被唤醒,随时都有可能复苏,只要你的心向它靠拢。那些星星般闪烁的名字,以及他们留下的骄傲足迹,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在茫茫暗夜之中,他们已悄悄地融入历史的血液里,融入这个学校的传统中。


毫无疑问,这些在2009年初秋跨入杭高大门的学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这样一个值得追溯的学统,而且可以通过生命的实践,将自己熔铸在这个学统当中。

在一系列感悟杭高的作文中,我读到的是他们对杭高百年学统的高度认同、自豪和强烈的归属感,乃至幸福感。有多位同学写到少小时仰望杭高的感受——

   “记得小时候,每次路过杭高,总会抬头瞻望这一所‘天堂’般的学校。那时候的我,还坐在母亲的腿上,用稚嫩的声音询问她:‘妈妈,这是一所怎么样的学校啊?’她总是告诉我,‘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宝宝要是考上了这所学校,妈妈就很骄傲了。’”(吴伊桑

第一次见到杭高,是很小的时候了,那时是爸爸骑着车,带我经过这里,现在十几年过去了,那种新鲜的感觉却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李嘉俊)

从小时候起,我就对杭高有着一种莫名的、崇高的渴望。路过杭高校门,看着那长长的甬道,似乎要把每位杭高学子引入一个不一样的成长世界。正眼望去,一进的入口犹如是天堂的入口。对于杭高,小时候的我犹如是见到圣地一般,感到可望而不可即。”(谢洲锋)

记忆中,似乎是在小学的时候,……我问母亲这是什么学校。母亲告诉我她是杭州高级中学。我又问这学校很好吗。她说我要是能考进这学校她便放心了……”(周燕灵)

一所百年名校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早已悄悄留着这样一个位置,因此方扬悠才会这样说:

“……一种莫名的自豪感,毫无预兆地如泉水喷涌。

原来我也是杭高人了。

窗外是苍木掩映的红墙,面前厚厚的《百年杭高》恰巧翻到精致的镂空桃花纸那页。

百年杭高,积淀了太多太多的历史,连夏日的蝉鸣也悠长不已,它们齐吟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百年杭高吸引这些学子的不仅是课堂,课外的社团生活同样重要,初入天文社的田哲毅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对未知宇宙的强烈向往——“中午,总是会快速吃完饭去天文社看看,……天荒坪上空灿烂的银河,每每想起都是那么迷人,一次晚自修后溜到社里看木星及木卫,忘了时间,狂奔回寝室时铁门已锁。今天,当看到了停滞数月的黑子时,竟然激动地直接站了起来,一头撞向了望远镜……”在他的笔下,我还欣喜地读到这样的句子:

星空下,我们学会谦卑、质疑和不懈。

在我看来,这样的心态,正好与它跨越百年的学统相配。谦卑、质疑、不懈这三个词,每个词都不能少。没有谦卑,在浩瀚星空之下的谦卑,人就不会真正了解自己,从而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确立人生的方向感。没有质疑,躺在现成结论和已有答案上面,遵从既有的权威,世界永远不会有进步,不会有超越。没有不懈的追求,天上决不会掉下大馅饼,所有的创造都不可能轻而易举得来,一定都是经过峰回路转、曲曲弯弯,最后才豁然开朗。我深知,这三个词都是老杭高学统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今天出现在新杭高学子的笔下,我多么希望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回归与接续。

可以与田哲毅相呼应的是参加了鲁迅文学社”的徐大山,他郑重地表示,他要接过的杭高衣钵,就是“精神的独立与勇敢”。一个跨越百年的学统,如果没有这样的新血液,这个学统就只能属于历史,只有当一代代学子高度认同、领悟,并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这个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重新接续这个曾被中断的学统,它才会勃发新的生命,放射出新的光华。

杭高将会使我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今天的杭高新生周燕灵写的。就在这么一片拥有百年历史沉淀的土地上,我仿佛在依稀间可以呼吸到岁月遗留下的尘土气味……”这是她的同学詹宜晨写的。未来的三年,她们将在这里呼吸,在这里寻找,在这里思考。

每一粒思想的种子、科学的种子、文学的种子……,在杭高的土壤里,都应该能找到生长的土壤。毕竟在百年杭高的学统中,包容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涵,没有包容,它在浙江一师时代就不会成为江南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不会有针锋相对的《浙江新潮》与《独见》同时并存,正是这些不同价值倾向的学生刊物共同构成了五四多姿多彩的画面。没有包容,音乐以外的功课大都不及格的刘质平就不可能顺利拿到毕业文凭,他以后成了有成就的音乐家。没有包容,老校长崔东伯就不会宁愿辞职,……

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我们曾经陌生的学统,向这样的学统靠拢,意味着人生一个全新的起点。简单地说,这个学统有它的核心价值,那就是让每个学生成为自主的人,独立思考的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一个具有公民情怀、服务社会的人,其他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围绕着人的目标,本质上就是坚持人的教育。好多年前,在三联书店一次关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讨论中,一位朋友阿啃直言不讳地指出,哪有什么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之分,不过是人的教育和非人的教育之分。

1899年诞生的养正书塾、1908年诞生的浙江两江师范学堂到杭州高级中学,在漫长的时光中,这所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学统,。人的教育,本来是教育的常态,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杭高都不是孤立的,同时代的大多数学校都拥有相似的核心价值,它要守护这样的学统,并不需要顶住太大的外部压力。而在应试教育畸形发展的今天,中学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独立地位,沦为高考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杭高要想回归跨越百年的学统,强调人文教育,还给学生一点仰望星空的时间,其面临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高悬头顶的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利剑,一个举世滔滔都在拼分数、拼名次的外部环境,已不大允许学生毫无顾忌地仰望星空,不大允许老师从容地将课堂作为传承真知的神圣殿堂,不大允许学校在应试之外为践行人的教育留出更多的时间,也许覆巢之下真的难有完卵,但越是如此,杭高学子就越显得幸运,至少这里还有一条可以穿越历史的甬道,一个可以追溯的百年学统,不仅学校一直以此自豪,一代代学子也都向这个学统致敬。水流云在,只要今天的学子仍然认同这个学统,它就不会永远沉睡,更不会消失在浮华的喧嚣声中。

                      20091026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