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个山西沁水移民村——沁水营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本文作者(左一)和沁水营村支部书记、村史馆负责人、沁水电视台领导等合影

沁水营村位于北京市东南郊,属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距北京城区25公里,距大兴区政府所在地黄村21.5公里,东临长子营镇政府0.4公里。面积2.59平方公里。

沁水营村是个移民村,这里的人,祖上都是山西沁水的。明朝初年,山西省沁水县的16姓18户迁徙至此,为不忘祖居故里,18户移民以原籍沁水县命名村名——沁水营。据《明史》《明实录》等记载,明初洪武至建文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在18次移民中,沁水县向北京移民4次,即建文四年(1402)九月、永乐二年(1404)月、永乐三年月、永乐五年月。明确移到京南大兴地区的移民记录有2次,即永乐二年和永乐五年。600年来,沁水营村移民现已发展到207户、700余人。

叉子会


明清之际,沁水营村的“叉子会”非常有名。每逢皇家盛典,京城里均举行走“皇会”活动,该村的“叉子会”曾多次受皇家钦点。光绪年间,“叉子会”参加慈禧太后66岁寿诞庆典活动时,名列各会之首,慈禧太后颔首赞赏之余,赐予该会一把“龙叉”和一面书有“神叉老会”四个字的旗帜。沁水营村的“叉子会”从此名声大振。

“叉子会”共有26个动作:筛糠、前后背剑、搅尾、小转身、大转身、前踢、后踢、单双抱月、大背场、风摆荷叶、抱叉肋、纺线 、戏水、翻花、连环翅子、大连环、披红、小压板、单双打、后窝风、大压板、掏路路、扔双环、路路翻花、连环路、朝天登。

沁水营村“叉子会”历经数百年的社会变迁,直至今日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以艺会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俗价值,是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

故乡味道


沁水营村的饮食习惯跟沁水差不多。这里的人爱吃醋,吃面搁、吃饺子、吃饼子、吃馅饼都要蘸。以前村里还有人做醋,后来不种谷子了,没有了米糠,也就没法做醋了。村里人常说,过去的醋吃着挂口,那里面有粮食啊,现在都在超市买,没味了。

村里人也爱吃面。村民常吃的就是擀面条、揪片等。还有黄蒸,是用黍米(民间叫黄米、软米)面蒸的豆沙包,也叫黏豆包。还有三和面(白面、豆面、榆皮面)饸饹,同样筋道好吃。以前村里办红白喜事,就在院里支口大锅,架上饸饹床,做饸饹面,吃流水席。

聊吃喝,小米是注定的话题,山西小米好是出了名的。明初移民时带去的优质小米种子和栽种技术,让谷子种植在这里代代相传,整个北京都知道。小米还有一种吃法,叫吃茶汤,把小米磨成面,用开水冲得喝。这和沁水二月二的吃茶饭一样,熬上茶,配上烤得焦黄的馍,好吃着呢!

600年来,沁水营村的主要农作物一直是谷子和小麦,后来因产量过低,1975年后就陆续不种了。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后人,口味变了,家谱没了,槐树死了,庙拆了,老物件散架了,只知道自己是山西过来的,却空着手不知道拿啥来证明。胃!胃知道!它记住了故乡的味道,600年过去了,还是不吃不欢。

方言

村里的老人们北京口音不重,卷舌音、儿话音也没那么多。他们打小就听老一辈人说,老祖宗是从山西迁来的。虽然现在一直在大力推广普通话,但在大兴地区的一些村里,还流传着不少方言土语,是北京人不会说而大兴移民村落特有的。例如有个词特别像沁水的方言“晌午”。

还有一个称谓,也是北京很多地方没有的——妗子,意为舅母、舅妈。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记载,除了北京大兴区,别的地方都不这样称呼。而在山西晋东南地区,都称呼舅妈为妗子、妗妗。

另外,今天北京大兴区长子营镇一些生活用语还留有当时移民大迁徙时的痕迹,如解手、方便、大小便、随便等。

语言,不像饮食习惯,一说大概都清楚,毕竟经过了600多年的融合演变,在使用过程中,绝大多数方言土语都已经同化、消失在时间与空间之中。晋东南文化、移民文化、当地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晋文化。

乡情村史馆


沁水营村史馆面积约1500平方米,有7个展区,其内四面白墙,中部屏风,陈列着400余件不同时期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村史馆负责人老支书冯学文,对所有的陈列品都能讲出有趣的故事。由于村里的农田越来越少,年轻人基本不干农活,冯学文就把耕作场景搬到陈列室。在两个角落布置了两块黄土地,一块陈列着稻草垛、耧、犁等农具,另一块停着两台5米高的拖拉机。此外还有石磨、石碾、纺花车、织布机等。他说,村民现在的日子好了,从前的日子逐渐遗忘了,布置这些就是希望大家有空来体验下,特别是小孩子,以后见这些东西的机会越来越少。

冯学文对沁水营村史了如指掌,除了自身经历外,他还有一个本子,里面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来这里工作后每一天的重要事项。因此这个本子相当于村里的大事记。他也由此与村史志办工作人员合编了一本村志。

村志编修


如今的沁水营村内排列着整齐的平房,有的农民已经住上了楼房,脱离了耕作的日子。但中国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明是必须留下记忆的,这就是我们的乡愁。为了记录下沁水营村的历史和现在,担负起存史、育人的责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振会于2007年8月开始筹划编写村志。2009年6月3日召开村志编写专题会议,成立村志编纂委员会,明确编纂人员及具体事宜。2011年1月6日完成村志初稿,2012年4月由中国国际新闻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张贺才,执行主编冯学文。《沁水营村志》共11编48章148节,约28万字,全面记录了沁水营村600多年的风雨历程。

责编:彦  利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