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粗茶淡饭 安溪味道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走进泉州安溪

▼▼▼


对于山区县市而言,安溪属于沿海的泉州,站在泉州来说,安溪又位于内陆的山区,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安溪在沟通山区和沿海中的作用。就在安溪本地,也有内外之分,当然,内安溪也好,外安溪也罢,不同的海拔造就的可能只是茶叶的味道,而整个安溪的饮食习惯都还是一种偏山区风格:本地食材为主,乡土味十足,粗茶淡饭,养生宜人。


安溪县以茶业闻名全中国,号称“中国茶都”,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发源地。安溪铁观音,名扬四海,香溢五洲,已成为中国茶叶第一品牌,也成为福建省一张亮丽名片


当下,贴在安溪身上的标签,最著名的要数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安溪人把茶提升到“米”的地位,“茶米”、“茶米”地称呼着。那一颗颗沉甸甸的铁观音也确实如米一般,在安溪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泡开后的铁观音,茶叶在水杯中纵情舒展,茶汤淡雅隽永,回味无穷,一如安溪的饮食,低调内敛,却滋润养人。


Rice  noodles

湖头:小吃和李光地

从莆永高速公路湖头出口下来,不多远就是湖头镇区。直到今天,这个内陆小镇的热闹程度,依然不亚于县城。

镇上有条中山老街,立面有一条小巷——船巷,宽不足2米,长约50米。就是这条狭长的小巷,曾经见证着湖头当年“小泉州”的辉煌和风光。走在狭窄的船巷,如同穿越历史一般,脚下是青石板路,旁边是老房子,尽头就是码头,通向光荣和梦想。昔日忙碌的景象早已不再,往日的风流只能依靠想象。


湖头镇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曾经被称为小泉州。船巷见证了湖头的辉煌,船巷另一头便是当年的码头,是附近永春等地的货物集散地


现在发达的交通,已经让人无从感慨当年开凿水路之艰辛,湖头的先辈们,开凿险滩巨石,修造航道,使湖泉水路畅通。从此,明清时期,湖头迅速成为闽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从湖头到达泉州的船只,最多时大小有100多艘,均停泊于船巷尽头的码头。茶叶、米粮、布匹,汇集辗转于船巷码头。“早送竹排下泉州,晚看船巷亮渔火;清溪滔滔东流去,激浪高唱母亲河。”这首广为流传的湖头民谣,见证了船巷当年的繁华。

湖头米粉已走出国门,米粉生产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被康熙皇帝赐为“米粉王”。湖头米粉以其白如晶莹、细如青丝、韧如胶簧、状如花絮而闻名海内外


挤压后的米粉放入锅中煮熟


米粉制作人将煮熟的米粉捞起沥干


湖头的繁华也带动了餐饮业的热闹,同样也是一首民谣:“湖头小吃摊,三步有一摊,大街小巷都摆满……”说得正是湖头小吃的繁华。据统计,湖头镇的小吃数量多达100多种。这么多的小吃,据说当地一个重要的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清朝的李光地,不少湖头小吃,都有他当年从宫廷带回的美味的影子。

米粉制作步骤——晾晒


一碗热乎乎的炒米粉是无数安溪人记忆中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事实上,湖头小吃的盛行还是要归结于地理位置,李光地则是一个重要品牌,扩大了湖头小吃的知名度。在春晚的小品,“二锅头兑了白开水”只要变身“宫廷玉液酒”就可以“一百八一杯”,湖头有现成的名人资源,那么多的小吃,讲上几个故事,就可以理解了。

当然,故事归故事,湖头小吃的味道还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从李光地的时代往下数,已经过了三百多年,湖头小吃,依然是安溪的金字招牌。

熟面对安溪上了年龄的人都知道。粗粗的刀切面,煮熟   干,抓在手里拧成团,蘸一下葱油直接吃



发糕,安溪百姓正月用以祭拜的贡品,寓意“发”


湖头最有名的就是米粉了,福建是米粉大省,能博得“米粉王”称号的只有湖头米粉,而且这个称号据说还是康熙御赐。这里的米粉,质地柔韧,经煮耐炒,有嚼头,经李光地推广之后,在省内诸多米粉中独树一帜。在湖头,米粉又以福寿村、汤头村的为佳,天气晴好季节,走进这两个村子,家家户户几乎都在晒米粉。湖头米粉之所以好吃,一则以当地水质米质有关,另外,就在于当地的制作技艺,当地纯手工制作的米粉更是供不应求。

除了米粉,内馅咸香的咸笋包、澄黄酥脆的湖头鸡卷、有咸甜两种口味的芋包、清淡香浓的炕蛋汤、饱满诱人的大肠灌糯米、耐嚼劲道的湖头白粿等等都是湖头有代表性的小吃。

鸡卷用猪肉,配以地瓜粉、海产、葱头,再用猪内脏“网纱油”作皮卷成。传说此菜名系康熙皇帝所赐,是“皇廷名菜”


在湖头还有粤菜——番鸭猪蹄煲,别有一番滋味


尽管湖头小吃和李光地、宫廷等“高大上”扯上了关系,实际上,这些小吃还是很接地气的,他们大都取材于湖头本地出产的食材,如咸笋包,必然有野菜紫菊的参与,而鸡卷的香脆,则少不了猪网油的包裹,此外,还有季节性的鼠曲草等等都可以入菜,烹饪的手法则是煎、炸、蒸、煮都有运用,正是这些纯天然的食材,多样的烹饪手段,使得湖头小吃长盛不衰。


图为安溪芋包。芋包的皮由白米和芋头按适当的比例做成。制作时先将芋头磨烂,拌上白米浆,加入硼砂、五香粉和盐等调味品,用勺子将浆舀进蒸笼里作底,放上馅(一般用肉、葱头、炒花生等调制而成),再用浆覆盖上面,文火蒸熟


咸笋包先将糯米磨成浆,放进细布袋中压去水份。另选野生野菜——紫菊,放在石臼里春得,再和糯米泥、红糖搓捏均匀,用手捏成团后压扁,包上笋和肉泥等,底部垫上一小块粽叶,放在蒸笼里蒸熟。在表面抹上少许葱油,即可食用


湖头的小吃,没有太多名贵的食材,甚至是有些粗粝,但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芋头、大肠之类的“粗货”,填饱了海内外安溪人的肚子,也悄悄地在他们的记忆中植入了属于安溪的饮食烙印。


湖头的白粬,用细线割出一片片几毫米厚的白粬,放到铺上稻草的竹匾上,一片紧挨着一片放好。做好了一匾,再在上面铺上一层稻草,盖上另一个竹匾,以便于有足够的温度来发酵


Bean-curd  cake

官桥:豆制品和伴手礼

因交通而兴,因交通而废,许多城镇在交通方式的变迁中迎来辉煌,也只能接受没落。伴随城镇兴衰的,还有当地的土特产。

官桥豆干,就是见证历史的一种美食。豆干是闽南人喜爱的一种民间小吃,泉州有句俗话,“豆干菜脯滞”,说的是老泉州人一日三餐离不开豆干、菜脯和海蜇,排在首位的就是豆干。安溪最有名的豆干产自官桥镇,高速没通车的日子,安溪通往厦门的205国道官桥镇莲美村一段路,两侧全是卖布包豆干的摊子,南来北往的车流,总会在这里驻足,带上几包豆干,继续前行。

安溪官桥豆干,口感Q弹,不论煎炸爆炒或是炖红烧肉,都很美味


官桥镇莲兜美村的布包豆干


别处豆腐好吃,点卤靠的是酸浆水,莲美村的豆干点卤的媒介是石膏,走的是“硬汉”路线。这样制作出来的豆干,再经过布包压实等工序,不但香味浓郁,不易掰断,挺有嚼劲,而且即使高高掉下,也不会糊烂。它还特别耐煎煮,哪怕千滚百沸,也不易变形松散。因为含水分少,不容易变质,以前华侨回国探亲,走的时候,总要带上一些豆干。

除了豆干,官桥镇还有一种豆制品堪称奇特,这就是山珍村的豆签。从字面上,基本上是猜不出豆签为何物,走进山珍村,才算明了:原来就是用豆子做成的面条。

官桥的豆干面


手抓豆干面配上油炸豆腐是官桥出名的小吃


豆签是用当地的米豆加上优质大豆、豌豆、绿豆等各种豆子制作而成,豆签的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配粉、搅拌、糅合、碾压、切丝、折叠、晾晒等10多道工序,一天忙碌下来,也不过收获十几斤的手工豆签。豆签营养丰富,是健康食品,往往和面线一起搭配上桌,闽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豆签”,意思是豆腐煮的时间越长就越好吃,而豆签也是比较耐煮的,烹饪时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做出美味,做出营养。煮熟后的豆签,丝丝薄如丝绸,晶莹剔透。

除了豆干豆签,以豆制品为主料的小吃在官桥也是种类丰富,流传最广的就是大面炸豆干。店往往是小店,面是切面,粗犷豪放,耐煮耐嚼管饱,往往先烫熟之后,摊晾在竹筛上,店中往往备有炸豆干,油锅里捞上一块,卷入大面条中,接下来,你只需要开口大嚼了。是不是有点像漳州的“手抓面”,还真是。不过,好吃就行,而且管饱耐饥。


豆签面


官桥镇,豆制品一家独大外,还有一种土特产也是来客归侨常常带回去的选择,那就是桔红糕。桔红糕是闽南传统小吃,安溪的“成珍”据说是百年老字号,配方独特,对外的广告上自称“色泽雪白,质地细嫩而富有弹性,甘甜爽口而不粘齿”,至于比其他地方的好在哪里,“成珍”人笑笑说,“保密”。


Tea

茶叶:茶尖有美食

安溪人喝茶,自然也吃茶。本来,在闽南语中,喝茶也等于吃茶,用的都是一个字:口甲(组合字)。

安溪的乌龙茶有四大种类:铁观音、黄金桂、本山和毛蟹。以茶入餐,茶产地并不少见,不过大多用茶叶煮煮粥,茶叶梗炒炒菜而已,困难时代,用茶泡饭,也是吃得极香,粗放简单,不太讲究。

安溪茶市



茶已成了安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连工作的时候也不忘来上一杯


近年来,安溪铁观音名声大噪,以茶入菜,制作特色美食,还办起了大赛,就成了当地一场盛宴:你看这道《金屋藏娇》,只见外皮金黄、茶香扑鼻的饺子在茶叶的拥簇中青翠欲滴;这盘《安溪茶面》色泽鲜亮,茶香伴着面香,令人垂涎欲滴……


安溪龙涓大饼,是婚礼等喜庆日子的必备品,也是非常好吃的茶点


在央视的《走遍中国》栏目里,安溪的茶可以做成粽子,煮成粥,与多宝鱼一起蒸炸等等。安溪当地有关部门认为,美食是需要挖掘的,安溪的美食,就要利用本土种植和养殖的原料,以当地传统烹饪方法加工制作,打造安溪“茶尖上的美食”。

事实上,在日常安溪人的餐桌上,没有那么精细地以茶入菜。日常生活中,他们最常做的,还是烧壶水,喝上一泡闽南工夫茶,这,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我是画报君,我为自己代言


文  陈文波

图  崔建楠  吴军  林水源  吴跃生

关注《闽江》大型影像文化创作工程
关注“福建画报”

敬请点击最上方左角蓝字:福建画报,关注我们。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我们,你懂的。
微信号:fujianhuabao
微博:@福建画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