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为何成为“酷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2-12 12:21:07

昨天,一篇《钉钉,简直就是当代职场酷刑》在朋友圈刷屏,把职场中的一些怪现象以情绪化的方式表露了出来,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这时候,可能会有一部分人认为,自从有了钉钉,老板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工作,员工们再也没法愉快的生活了。那这样看来,钉钉真的是职场的大型灾难。

出现这样一面,究其原因,是从来没有一款工具,可以让老板和员工如此高效地连接。既然是连接,就意味着,可以产生良性的连接,也可能产生恶性的连接。

节制的老板,知道体恤员工,工作以外的时间,就不再打扰员工。不知节制的老板,就算员工把手机关掉,可能也会冲到员工家里去耳提面命一番。

1 是谁在施加职场酷刑

作为工具,无法决定自身的用途,这是所有工具从诞生就不可避免的命运。就像一把菜刀被打造出来的时候,到底是用来切菜,还是被拿去伤人,制作菜刀的匠人并不知道,也无法决定。但人类迄今也没有因为少许恶性事件就彻底抹杀掉菜刀的价值,是因为人类懂得不能因噎废食的道理。

在职场,工具本身不制造人际矛盾,产生矛盾的一定是一家公司自身的价值观和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高的团队,从硬性的制度到软性的企业文化,都能培养出执行力高、自驱力强的团队,无需催促和监控,工作也能得到自觉、高质量地完成。相反,管理水平差的团队,公司往往走下坡路,老板这时候就会穷尽一切办法,包括借助钉钉这样的工具,变本加厉地去释放他的焦虑和无能。

其实公司里同事之间的管理关系,和婚姻关系类似,需要好好经营。好的婚姻关系,信任感充分,夫妻二人彼此都是充分授权。公司里的同事关系也是如此,在管理氛围良好的公司里,就算给老板十个钉钉,也不会拿来伤害员工。

近期我见了一位朋友,他在一家互联网大公司,他谈起公司言语之间都充满着自豪,他提到一个细节,当老板得知他的女朋友从外地来看他,都会主动提出让他提前下班。如果上下级关系可以愉悦到分享私人生活,其实也不太需要靠工具去实时监控员工的一举一动。

但坏的管理关系就像糟糕的婚姻关系,充满着不信任,一方有了猜疑,另一方感受到不被信任,开始不配合,彼此关系开始疏远,感受到失去掌控的一方,只会怪罪对方为何疏远自己,进一步加大猜疑的力度,开始每天查岗,翻看手机聊天记录,乃至跟踪,把手头一切能用的手段全部用上,结果也只能是一直恶性循环下去。同理,为了加强对员工的控制,把一款办公软件用到极致的公司,也很难成为优秀的公司。

我还听过一个故事,一家互联网大公司的中层曾跟我抱怨,他的上司有一次在后半夜找他,他已经睡着了,钉钉上也明确显示是「未读」,老板依然在打通电话那一刻对他大加斥责,理由是没有快速响应。这就不是钉钉的问题了,这就是老板对员工没有任何尊重的问题了。

其实,钉钉这样一款企业服务软件只是职场的缩影,与其说是一款软件引发的风波,不如说,一家企业的管理哲学才是问题的根源,员工对钉钉的厌恶程度,一定是与老板本人的控制欲正相关。不剥开表象看本质,很容易就会把职场上的不愉快一股脑都怪罪在办公软件上面。

2 为何办公软件容易招黑

钉钉之所以招黑,恰恰是由于充当桥梁的这种角色,特别是当老板的怒气也是通过钉钉来传递,自然拥有了招黑的体质。这让我想起一个古代寓言,王小波讲过一个花剌子模的故事,这是一个古代的国家,国王喜欢听到好消息,打仗打胜了,就会把报信的人犒赏一番,但如果输了,国王就会砍掉报信人的脑袋。其实胜仗败仗,和报信人没有一点关系,但是作为通讯工具,仍然难免遭到这样的对待。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认知习惯,也仍然是存在的。

钉钉的招黑体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其本身是一款提高效率,促进沟通的办公软件。这就意味着,这款工具的确存在着有悖于人性的一面。

让用户愉悦、沉溺、消耗时间,是「顺着人性」的产品,但企业管理某种程度上是「逆人性」的——讲求「使命必达,有求必应、高效沟通」,这和人性中的惰性实际上处在对立面。

半年前,我和创世伙伴资本的合伙人周炜有过一次交谈,投出诸多独角兽公司的他,对以轻松、活泼、欢乐为主的硅谷式管理氛围深恶痛绝,「很多中国公司跟着谷歌学,把游戏机、台球桌、冰淇淋机都配齐了,还允许员工把宠物带进公司,但问题是,你是谷歌吗?搜索这种垄断效应极强的行业,砍掉大多数员工也不会垮,你行吗?」

这样的表述有点不近乎人情,但是道理可能就是这样残酷而真实。但钉钉不止是约束员工,其实对老板提高效率也是一种促进,因为,效率的提高是双向的,当老板的决策速度受沟通工具的倒逼而提升,悬而不决的现象减少,员工自然也不需要跑前跑后、反复试探。

3 用工具倒逼管理思想

钉钉这一类企业服务软件,除了提升执行力,其实也是在传递一种管理哲学:公司治理应该透明、高效,上下级之间应该加强沟通。

我想起一个故事,杭州本土的独角兽 51 信用卡的 CEO 孙海涛跟我回忆过他自己的经历,他说,自己在创业早期尝试了一个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产品,虽然没有烧掉多少钱,公司财务还很稳健,但却引起了信任危机,连扫地的保洁阿姨和前台都想辞职,孙海涛后来唏嘘地说:「连这种跟业务关系不大的角色都对我投不信任票,可见当时公司有多危险。」

孙海涛开始反思自己。他告诉周天财经,「过去,我每天中午都去一个咖啡馆跟我熟悉的几家公司的 CEO 吃饭,大家都是业内顶尖的人,思想在一个层次,聊起来很开心。可是,我干嘛不把这个时间跟自己公司的同事吃饭?现在公司都快失控了,我必须逼自己去和同事多沟通,从那之后我再没有跟那帮 CEO 吃饭了。」

信任关系恢复之后,孙海涛对下属的授权也变得多了起来,我问他,现在有多少人直接向他汇报,他说,11 个人,但他很快也解释,11 个人也还是多了,他希望再少一点,让员工多一点自主性。于是,到了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个喜欢和下属吃饭的杭州青年企业家,喜提了港股 IPO 的入场券。

其实,问题的本质不在于依靠吃饭这样的手段,而是一家健康的企业,需要吸收健康的管理思想,建立上下级的互信关系。孙海涛的案例,也给企业家们一个启示,把盯着员工一言一行的心思,花在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上,恐怕效果会更好。而这时候使用工具去倒逼自己,形成更好的管理思想,这才是使用钉钉这些办公软件的正确姿势。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