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摇一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点击题目下方摄事未深,一起 用摄影讲故事

用文字说心情




关于元宵的印象是来自小时候听马三立相声里编排孔子的段子,说孔圣人想吃元宵又没钱,见一招牌上写:

江米元宵,

桂花果馅,

一文一个,

加汤不取。

歪思着"不取",于是“'老板,来碗元宵......汤!''好嘞!元宵汤一碗!'老板,再来碗元宵汤!''好嘞!上汤!''老板,汤再来一碗!''嗯,汤一碗!''老板,汤,大碗盛,凉得快!''老板,汤?......''别汤了,一锅元宵都成锅贴馅饼了!'”

这段子印象太深,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心里孔子形象都是从三立老先生那刀削的脸庞化来的,精瘦而表情丰富,且是端了一碗元宵汤的。小时候分不清元宵汤圆,听了段子里说元宵汤如杏仁茶,心里暗忖:圣人到底和我等凡夫俗子不同,一碗汤圆水可以品出杏仁茶的味道!遂对圣人肃然起来。


自小长在南方,以为汤圆和元宵的区别只是南方和北方称呼不同而已,如同“土豆”和“洋芋”。南方煮汤圆讲究:颗圆汤清。大年初一早上,一大院子各家煮汤圆,端出来互相尝。谁家煮的汤圆要是“浑了汤”是失败的,那一整个大年初一都过得有点无趣,做汤圆的人要被埋怨到明年大年初一。所以,推理煮元宵的汤必定是一锅清水。与小伙伴争辨孔孟谁更圣时,理直气壮地甩出“只有造孽到一顿饭喝得下一锅汤圆水水的才有资格称为圣人”这样自以为铿锵胜众小的句子。

直到那年元宵节前到北京,路过稻香村,听见排长队的大妈满口京片儿胡同话的议论:“北京城就他家元宵摇得好”,心里好奇:元宵是“摇”出来的么?一打听,才知道从小的理解是大错特错,元宵真不是像汤圆那样"包"出来的。

所谓"摇",就是将元宵馅切方块,然后放入糯米粉中或摇或筛,让方块馅象滚雪球样粘满米粉,元宵汤汤不是汤圆水水,因为元宵表面粘的粉是干的,煮元宵的汤便都如米汤般浓稠。所以孔圣人也真是狠了点,这么香浓的元宵汤可劲儿地要,的确足足可以抵上一两顿饭了。再想想自己儿时争辩论据的那一锅汤水会让孔圣人有这样份量扎实的奢华享受,也差点笑噎住。


如今,传统手艺工业化发展,配方和制作都标准化,出来的元宵汤圆都零失误,颗颗香浓,随买随吃,便捷不少。但也少了手工时期到过年时才揭启品质的期待酝酿时光,自然差了一份过年的惊喜和趣味。

“滚元宵,包汤圆”,元宵以方滚圆,汤圆以散聚圆。不论南北,中国人的人伦观总以圆为上。那些惊喜的,无聊的,闲适的,混乱的,孤独和寡淡的,欢喜团圆的,甜蜜温馨的,转了个圈,包了个圆,正月十五一齐下了肚,年,也这样粘着三姑六婆七舅八姨的干粉,摇一摇,滚过去了。




摄事未深


不求甚解,且抿唇浅笑
不取深刻,且活灵生趣
不要高大,且素简平实
不思完美,且睿意情真


点击”交流“查看联系信息

点击”来稿“查看投稿信息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