娭毑的小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谨以最本土味道的开场音乐

致敬我家小明最亲爱的

娭毑(āi jiě)

Respect. 欣赏她 很有气质的老人家—— 序.主编文 




这篇“唠叨”的起因,是我处于长期的抑郁中。以前想得不多,现在工作了,片面地认识了一下社会。无论成功学里说得多么好听,落差也是真实存在的。不知不觉的,我也开始习惯攀比,也开始沉迷于抱怨。


“为什么我不是富二代?”

“为什么我家就冬瓜山上一间破店子?”


 “啊?你说那个粉铺?我一直在那里吃啊!”

我竟不止一次

在身边听到朋友和同事这么说。




说来,我和这家小店一直不太亲近。 一来是确实不如大饭店起眼,二来是我儿时受到了外公典型的传统中式教育:


 “如果不努力读书,你就无法考公务员,无法去大企业工作!以后就只能在娭毑的粉店里打工!”


这句话从小到大真个叫“刻骨铭心”,从此就不断在想如何逃离这个命运,不知不觉也疏离了这个家庭。

 



如今,我进了写字楼上班。前阵子听说,冬瓜山要进行改造,粉店门面也要翻新装修了。于是突发奇想:反正现在也是文案工作,干嘛不给自己家写一篇?决定了,开始~



这家小店”年龄和我一般大”,

每一篇儿时的作文我都是这样开的头。


我的家庭,曾经总写做“特殊”,但在现在的社会却算是“常态”了吧。


爷爷奶奶去世早;外公退休,外婆(习惯喊她娭毑)还在厂里工作;父亲在我出生后便出走,所谓去创“大业”。舅舅当时也在读大学,家中等于只剩下妇女(我妈)儿童(我)。


从左至右

老照片翻拍

年轻时的舅舅、我妈、娭毑


近照

舅舅、娭毑、我妈


舅舅如今硕士学位,在大企业工作,有了幸福家庭,是家里的大当家。我很佩服他。

而我的娭毑,实际上就是外婆啦。

从小叫习惯了,也来得亲切。

那时候娭毑刚从干了半辈子的玻璃纤维厂出来,我妈那是也才二十出头。



  一九九八年八月 ( 没错20年前)

为了养家

   娭毑和妈妈一起开了店。

   妈要带我,于是娭毑扛起了大梁。



(曾经湘女酒家的位置  至今又易过几次主)



那时候冬瓜山上没什么吃的。一家是娭毑的“湘女酒家”,还有就是“陈百万”先几个月做的冬瓜山烤肠。不久后,另一位陈老板借我们一块坪,做出了现在家喻户晓的裕南街炸炸炸。


后来因为房东的原因,店铺搬到了对面现在的位置,以面粉为主,改名为“裕南街面粉店”。娭毑看当时晚上没什么吃的,就尝试做宵夜。可是实在不熟悉烧烤,也可惜恰不逢时;有位老大哥见状,接下了烧烤当,在街对面摆下了如今的文哥烧烤。

再加上一家烤饼摊。    

这大概就是当时冬瓜山美食的全貌了。



▲五图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很可惜  很多老照片没能保留下来)



现在的冬瓜山那个叫翻天覆地 遍地开花

   已经成为了长沙宵夜文化的一部分

    宛如两个世界


 现在,干脆以娭毑的名字

取名为“汤平面粉店”


加班熬夜  蹦迪蹦累  喝酒烂醉后

至少还有个地方填填肚子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杂酱  肉丝  排骨  牛肉  肉饼蒸蛋 

都是最原汁原味的 


娭毑常说 面要有劲道,而粉则要煮烂煮得滚烫,入口顺滑,再喝口热汤,暖身也暖心。

蔬菜 鲜肉都是自己进  猪油自己煎  汤料当天煮 配菜调料也是自己做  筒子骨熬高汤——哈哈 又有点自夸了。 


但:做饭吃求安心,不就本该就是这样吗?


以前之专门做米粉,后来生意越来越难做,无奈做起了快餐盖码饭,十二块随便吃,菜也不马虎。

每天饭点,都有很多周围的人。 有街坊、有白领、有附近工地的师傅过来吃饭捧场。起初什么也不懂,什么事只好自己干。每天凌晨四点去店里,东西都自己抬。久而久之,娭毑手臂落下了伤。

(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戳了一下)


   

  现在经营的套路摸清了,凡事仍会亲力亲为。


娭毑六十岁考了驾照,攒了自己第一台车。早上我和她一起开车进货选菜,现在我除了工作,偶尔也要来帮帮忙。


清晨,我们驱车到菜场...

不对,这里叫——

“湖南长沙黄兴镇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





进去后,就开始拖着小推车,逐个菜摊挑选。








  光这些食材带一点鲜肉,就是两千多块,顶多吃一天





托顾客的福,小店虽然薄利但是也能维持。这些年物价实在涨得得厉害,娭毑每次提价前都会仔细和大家商量。







店里的阿姨们也很不容易。

随着娭毑十几年如一日。


陈姨十几岁和娭毑在一起做事

也是在这认识了国叔——他的丈夫

现在孩子在上中学


娭毑待人从来都大方

时间长了和娭毑也非常亲切




娭毑现在看上去依然年轻漂亮,不过二十年的操劳使她身体实在不如当年。这些年,小店渐渐交给我妈打理。


略微泛黄的老照片

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女人

娭毑 我妈


我妈回忆着说,那时候外公外婆都在工厂,弟弟(我舅舅)也在读书,家里不富裕。所以自己很早就出社会工作,补贴家里。


现在,老妈准备再一次扛起家里的担子。



    工作的时候

     平常的时候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女子

就是如此



现在总听提倡什么“匠人精神”

这个词语来自日本作者秋山利辉著写的书籍

匠人精神是啥?难道就是别人三五年发大财,而娭毑却还要守在这个角落开店?社会更新比长沙变天还快的今天,我不禁发出质疑。


社会浮躁不能怪个人,是生活和事业中无形的鞭子,以及成功学的馅饼,驱使着人们往前狂奔。这时又怎么可能叫人停下来搞什么匠人精神?


就在我还在写稿子时,一条新闻传来:


《曾宣称不做加盟的黄太吉开放加盟》


    如此的例子在面粉铺中:

杨裕兴、甘长顺、原味,比比皆是。



不能说现在的人浮躁,而是我们从小就受到以的是金钱和权力为目标的教育。


“如果不努力读书,你就无法考公务员!无法去大企业工作!以后就只能在娭毑的粉店里打工!”

这样的话,您儿时是否也听过?


我也曾与财鱼三呷的卓哥聊过。他说,家庭式的经营太累太累。自己且不说,看到自己老父母十几年仍在厨房掌勺,实在不是个滋味。可如何把店做出来,同时又能够讨喜,还有待琢磨。

据娭毑说,也曾有人向她打听加盟合作,后来都婉拒了。不是因为什么大道理,就是不懂运营,更不想适得其反失去现在的小店。

所以——

 “现在我们只算是个经营户”

“还要年轻十岁,我就去开家更周正的店子。”



   没有什么精神不精神。

满足顾客胃口,也填饱自己肚子而已。


如今“老长沙”的字样遍布大街小巷,即便是新起的商场里也随处可见。


小店才二十年,我也才二十岁

当然不敢自称“老”。



    

文章到最后,也算我这辈子头一次做“专访”。这是最困难的部分,如果只是光写写娭毑如何如何辛苦,这在小学时就已经滚瓜烂熟了。


在决定写下这篇之前,我也从未如此和家人交谈,如此去好好看看这家不起眼的小店。

为什么娭毑总说自己留不住钱。直到长大了,望着自己身边的一切,才恍然大悟:


是娭毑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



小时候写的日记里,就常提到

“娭毑是家里的顶梁柱”

     



(请不要吐槽这个字 我家上两代都是开药方的)



感谢看完了这篇‘唠叨’  

欢迎光临 娭毑wuli小小粉面店


冬瓜山改造  

我们也会以更新更好的面貌为您服务

我也想更努力一点

守住这家‘平凡’的老店

让娭毑和我妈操劳与辛苦

少一点...





有年头的小店

有颗粒感的老旧照片

有情怀的致敬辛劳的娭毑

小明写的很用心 

我几乎边忍着眼泪

一边认真地编辑推送

希望大家喜欢 

在这个渐冷的年尾冬季

保留内心最柔情的温度。

——煮鞭老文


谢谢不吝费时阅读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