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需要的教育是家教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为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它指出,家庭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但如今,科学的家庭教育仍然在路上,如何让每个家庭成为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家长如何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出表率,上好人生“第一课”?本刊邀约部分全国畅谈他们心中理想的家庭教育。

——编者

全国张丽莉:

“爱生如子”是我不变的信仰

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孩子身上清楚地折射出家长的样子。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追究其根,便藏在家庭教育当中。

几年前,全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残联副理事长张丽莉在病床上回想起了很多过往,她感叹道:“家庭教育确实根植在我的内心最深处,对我影响很大。”台灯下父亲批改作业的背影,一张张试卷上红色蓝色的批注痕迹,常常到家里做客的父亲的学生……这些年少的回忆一股脑涌了出来。

谈起与教育的美丽邂逅,张丽莉深情地说:“于我而言,教育,是根。我生命中所有枝桠的生发均由它而起。已经不太记得行走时的样子与感觉,还好,夜里的我依然有梦,梦里,我站在属于自己的讲台;梦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奔跑。”

何以让张丽莉对教育有如此的深情厚爱?原来,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祖父、父亲、大伯、婶子都是人民教师,到了张丽莉择业时,她觉得教师就是她的“命中注定”。张丽莉告诉记者:“教育是我根深在骨子里的情怀。即使我现在离开了教师队伍,作为,我还是忍不住想要为他们呼吁,因为我深知他们的大爱和不易。”

说起教师这颗种子是如何在心里生下的根,张丽莉回忆道:“童年时,每每去祖父家,最吸引我的就是那本放在写字台上厚重的教案,我常偷偷翻开看里面色彩斑斓的‘景象’:黑色的是‘教学内容’,红色的是‘教学重点’,蓝色的是‘课后反思’,它们让原本普通的笔记本变得充满魅力。”儿时的张丽莉被祖父工整的软笔隶书教案深深吸引。“祖父说,那是他的汗水与智慧,是他面对学生讲课时的信心与底气。那时,我就想成为像祖父一样的老师,做一个能够教授学生足够知识的人。”

到了少年,张丽莉最熟悉的人是父亲的学生。他们可以随时带着“不懂”与“坏心情”来家里做客,或请教功课,或谈心;他们成了可以和张丽莉一起分享“父亲时光”的伙伴,父亲的耐心与爱也不再只属于张丽莉一人。“父亲说,学生们是他常挂心头的人,是他引以为傲的财富。”那时,张丽莉心中的教师“种子”慢慢发了嫩芽。

“小时候的耳濡目染让我知道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三尺讲台成了让我心生向往的舞台,‘爱生如子’这个概念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张丽莉动情地说。

长大后,张丽莉顺利考取师范院校,开始系统学习如何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当站上梦想的三尺讲台的一刻,张丽莉深知其中的不易,她明白,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成长才能站稳脚下的讲台,诠释好教师的角色。

“爱生如子,胸怀大爱”是张丽莉的座右铭。若不是2012年的一场交通事故用近乎残酷的方式把张丽莉的这句座右铭展现给世人看,或许她会在她的讲台上平凡地坚守一生。

现在虽然因为身体原因,张丽莉无法再站上她心中的舞台,但对讲台她始终有着剪不断的牵挂。张丽莉的学生现在已经大三了,每逢节日,他们不忘那位美丽老师,给他们的“丽莉姐”讲讲他们的现状,也问问她的生活,每每这时,张丽莉还是忍不住地泪眼模糊。“他们总会让我想起生命中最灿烂最宝贵的时光,孩子们就是我从心中播撒的一粒粒善的种子。”

张丽莉始终用爱浇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在她人生那段黯淡而无法快进的时光里,是很多因“教育”而相遇的孩子和朋友们反哺着她的梦想,让她即使在最黯淡的日子里,理想依然坚如磐石。

如今,张丽莉逐渐适应了残联的工作,但张丽莉的座右铭没有改变———“爱生如子”。不过这个“生”的意义更加宽泛,它也涵盖了现在张丽莉关注的残疾人群体,带有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张丽莉说:“我的理想始终不会变,以后也会一条信念走到底,直到实现它,体现自己的价值。”

现在,张丽莉已是两位孩子的母亲,从刚出事时质疑自己能否给孩子一份完整的母爱,到面临大出血危险毅然决然坚持生下大儿子派派,张丽莉早已进入了母亲的角色。她说,还没有把自己的事情讲给孩子听,有的时候看别的妈妈拉着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还是会羡慕,但她现在想得更多的是自己可以给予孩子什么。相信张丽莉“爱生如子”的信念也会在两个孩子身上继续生根发芽。

全国刘卫昌:

家庭教育需要适度惩罚

“现在很多的孩子太被宠溺了,不知饥寒、不知挫折是何物。”全国、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曙光学校校长刘卫昌呼吁:“在家庭教育中,惩罚和鼓励要协调统一,不能一味地鼓励,而对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犯的错误视而不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是犯错误之后家长要及时纠正。就好比树木成材的过程中,需要时时修理枝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对孩子的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影响其成长成才。”刘卫昌说。

刘卫昌委员表示,孩子犯错误时,老师因害怕家长的举报和投诉不敢运用惩罚教育的方式。“这导致现在的中小学生表面上被处处赏识,但实际隐患重重。过分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娇惯,因此适度惩罚非常必要。”

刘卫昌回忆道:“上学时,有一位老师会在我们犯错时用戒尺作为惩罚。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对这位老师依然印象深刻,心里充满感激。正是他的严格要求让我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那时候,我的父母也很支持那位老师。”

“在没有适度惩罚教育的情况下,一味地娇惯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孩子心里脆弱,不能承受挫折,不会承担责任,无法适应社会。”刘卫昌说。

刘卫昌委员认为,在提倡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孩子心智还不成熟,不能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制定一个公开、透明、详尽、可操作的惩戒制度,提前与孩子约定好,什么样的错误犯几次要被惩罚,让孩子对惩罚的措施和方法从心里是接受的,或者说是认可的。这对于从小培养现代人所需要的责任意识、权利意识至关重要。”

“但是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鼓励孩子去挑战自我,把这次错误当成下一次努力的动力,让孩子真正从错误中获得成长的经验。”刘卫昌说:“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在惩罚完孩子后,便不再提及此事。这样的惩罚没有多大意义,不能巩固和强化孩子认识错误的意识。”

刘卫昌建议,在孩子犯错进行惩罚后,要做一个完整的教育和引导,既要让孩子知道错在哪,又要让孩子坦然接受惩罚措施,同时还要让孩子在接受惩罚之后得到改正错误的鼓励,给孩子提出新的目标和希望,让孩子带着动力去不断产生上进心。

“玉不琢,不成器。”刘卫昌建议,要推行适度惩罚教育,让孩子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他说:“一颗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尚且需要修剪,更何况国之栋梁。”

全国陈众议: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伪命题

“如果你去问我的女儿:父亲对你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她一定会回答:三观。”谈起女儿,全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脸上露出藏不住的骄傲。“她会羡慕别人比她更努力,比她懂得更多的知识,但对别人是否拥有比她更多的金钱和权利却并不在意。”现在,陈众议的女儿在一个不错的外企工作,随时“充电”成了女儿的常态。

“您是怎么教育女儿的?”记者忍不住追问。陈众议笑笑说:“我很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和人的口味偏好很相似,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味蕾’。现在世界变化太快了,孩子需要终身学习,而阅读就是他们的最佳‘工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女儿小时候,陈众议和他妻子会指着连环画上的文字一个字一个字读,而且反复读。在陈众议看来,正是这样的方法让女儿识字很早,五六岁时,,童话故事更是不在话下。

陈众议发现,现在的孩子甚或家长都太过于依赖浅阅读、快阅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浅阅读、快阅读有时不可避免,但它们就像糖果,口感香甜,对健康却没有太多益处。它们会让文字背后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缺失或定格,从而丢掉了深阅读背后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陈众议说:“阅读不仅为了增长知识,它还是培养三观的重要门径。因此,需要静下心来深度阅读、避开阅读‘糖果’,集中精力读经典、读名著。名著、经典在帮助理清思维的同时,可以减少冗余的影像阅读,这是人生面对时间零和博弈。名著、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舍此,我们很难形成系统的思考和思想。当然,何为经典是我们做家长的必须努力建构的坐标。”

“越早了解孩子的阅读‘味蕾’也就能越早发现孩子的潜能,这是父母的责任。”陈众议说:“在对孩子进行早期引导后,不必再过多干预孩子的阅读范围。刚开始他们即使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这是孩子阅读必须经历的过程。”

“同时,给孩子创造交流的环境也很重要,让孩子尽量去接触社会。”陈众议回忆起自己的“家庭教育史”。在女儿还很小的时候,只要一有机会,陈众议开会都会带上女儿,他发现女儿很爱和他身边的朋友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候朋友会夸赞她的想法,而不断获得认可的过程更好地激发了孩子的潜能和兴趣。在交流中她也会发现很多自己没有读出的内容,回家后就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重新拿起书来再读一遍。”

在和爸爸的会议“旅程”中,陈众议的女儿打开了更多“新世界”的“大门”,也找到了更多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它会让孩子在同龄人中制造话题,激发他们更多的能量。比如一个孩子喜欢鸟类,他就会给同伴讲鸟类的种种知识,有些甚至是大人都不知道的。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自信的确立、思考的开始,它会延续到其他方面。”

“兴趣爱好其实并不影响学习。在调研中我发现,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反而有更多的兴趣爱好,而兴趣爱好是学习的调剂品。这样的孩子在工作中也会表现出更强的创造力。”陈众议如是说。

谈起现在的家庭教育,陈众议的眉头有些紧锁。“课外培训机构挤占了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除了学习,其实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但关注又是一把双刃剑,也要给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关注不等于约束孩子。要增加更多的、更有效的陪伴时间,比如陪伴孩子阅读。”

陈众议认为,被大量课外培训班挤占时间的孩子接受的是一种同质化的、拔苗助长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淹没了孩子们不同的潜能。每个孩子具备的天赋是不同的。”

很多家长为孩子报课外培训机构的理由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在陈众议看来,这是一个伪命题。“人生其实永远都在起跑线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能会比年轻人多一些经验,少一些弯路,但只要是有社会活动能力的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新时代,学习新技术。每个人随时都要站在属于自己的崭新的起跑线上。”陈众议说,这在科研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每一个新的课题都是一次新的开始。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幸福,幸福也是人生最基本的问题,但陈众议觉得如今人们对幸福的定义还所思甚少,而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恰恰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短暂,而且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因此“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非常重要。“人生最大的不幸是碌碌无为、浑浑噩噩。要帮助孩子尽早发现潜能、建立志向。”陈众议说:“家长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幸福观准确告诉给孩子,孩子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一定要巧妙地告诉他什么是主客观条件。在他们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时,家长的幸福观是他们最好的参照。幸福当然不是非得成为社会的精英,更非金钱。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完成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不也很充实、很幸福吗?这需要每个家长首先想清楚,并能说明白。”

“家风家训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迹。”陈众议认为,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家风家训必不可少。“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首先从家风家训中来,而价值观和幸福观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境界和格局。它至少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从而更好也更准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天上掉不下馅饼来。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之一是想入非非,这山望着那山高。”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网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