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工艺】一颗桔红糕,五代人的守护!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中华老字号

五代人坚守的百年老味


一项技艺沿袭了五代,

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一道糕点百年来保持一个味道,

是手艺人最引以为豪的褒奖。





年匠心



很久以前,它是安溪官桥一带居民逢节日喜庆便制作的一道糕点。清雍正年间,官桥赤岭村大户人家林光武,厨艺好,擅蒸粉粿,更能制出好吃的“甜糕”。钦差陈万策奉旨到安溪赈灾时,将此“甜糕”带回让雍正帝品尝,获皇帝赐名“桔红糕”

 

老字号“成珍”清朝时用在包装上的印鉴


到了后来,林光武嗣孙林维扁对其加以精心改进,形成一套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并创立了品牌“成珍”,成为安溪当地家喻户晓的食品商号。


作为“成珍”第四代传人,现年50多岁的林国基,从小就对桔红糕制作耳濡目染,深感传承责任重大,大学一毕业,就毅然回家,跟着父亲学习桔红糕制作工艺。

 

制作桔红糕需要经年累月的反复练习,当时年纪尚轻的初学者林国基差点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在父亲的谆谆教诲和耐心教授下,最终掌握了这项传统手工艺,并成为福建省成珍桔红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使这个百年商号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传承。


坚守传



一颗小小的桔红糕,必须经过精选糯米、浸泡、洗净、研磨、滤水、配料、蒸熟、煮糖、揉拌、切块、糁粉等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工序,再进行包装,才得以推出市面上进行销售。

 


但是这看似标准化的一套工序,为什么市场上却难以模仿呢?

 

原来是因为成珍桔红糕的制作过程不是呆板、机械性的动作,不仅手工需要灵巧,并且对食材和每一个环节的变化要有比常人更高的敏锐度。



比如浸泡糯米没有固定的时间,要根据米粒的浸透状况而定;工序多又要注重细节的拿捏,根据四时节气不同,掌握的火候也不一样;揉拌的力度,究竟出多少力,很难用语言形容出来,只有经年累月不断地揣摩、实践才能掌控好。

 


很多人为吃到正宗的桔红糕常特意驱车到成珍门店购买,过往旅客、回乡探亲的华侨及商人途经安溪官桥时总不忘带些桔红糕回去,或自家饮茶品尝,或馈赠亲友,共寄乡思。



传统茶点 声名远扬


老字号

焕发新活力


“好茶要有好茶配,好茶配就是成珍桔红糕。”这是30多年前,福建人民广播电台闽南语频道对台湾广播的原话。

 

2000年,成珍桔红糕获得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品安溪铁观音,尝成珍桔红糕”的题词。


在安溪重大茶文化交流会、铁观音神州行等大型茶事活动中,成珍桔红糕及系列食品被制定为唯一的品茗好伴侣,,受到国际友人的喜爱。

其实,现在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桔红糕”,但粗糙的工艺和随意添加的香精却破坏了它原本的味道和口感,以至有人戏说现在“甜粿撒些淀粉,就是‘桔红糕’”。

 

而“成珍”作为百年老字号,产品一直以品质稳定,口感纯正而成为茶乡人骄傲的食品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珍桔红糕更是获得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侨胞的青睐,成为他们怀念的家乡味。



传统手艺 贵在坚持


一个传统品牌传承百年,迎来了又一次崭新的生机,品牌传承人林国基却有了烦恼。

 

制作桔红糕是一件很累的手工活,加上产品利润低,销路不大,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再学这门手艺,传统手工艺发展濒临危机。家庭手工作坊生产产量小,成珍桔红糕经常是供不应求。

 

作为“非遗”传承人,林国基也纳徒传艺,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学,自己就会用心教授。如今,林国基的儿子也在学习这门传统技艺,他是成珍老字号的第五代传人。




一颗小小的桔红糕,

几代人的匠心。

寻一个悠然的午后,

泡上一壶清茶,

品尝着成珍桔红糕,

生活可以很惬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立即来购买吧!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