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乡愁】知道闽南的你,了解安海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中国人总有很强烈的“寻根”情节,不管身在何方,总是惦念着故乡,故乡所赋予的情感念想,包括乡音、习俗、手艺、吃食、老房子等等所系成的纽带,都已经成了他们成长的血液里用来安身立命的根本。HOMELAND全新开设“故乡”栏目,带大家一同去看看不同人的故乡,透过他们的讲述,在更深入了解当地的同时,我们也许可以体会到更多人与土地的连结,也感受故乡之于我们的更多含义。第一站,我们来到泉州安海,由当地年轻的文创品牌石将军文化传播的主理人许著华,带着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故乡。


安海

不曾别离的乡愁

____


我常常在想,像我这样土生土长,除了大学时代从未离开过家乡的人,为何常怀乡愁?乡愁对于离家在外的人来说,有着较为具象的场景。行囊、车站、拥挤的月台,家人迎接的笑脸,上马饺子下马面。我并不曾真正地离开过家乡,即使上大学,也在半天就能到家的距离。


于是我想起小时候夏天的夜里,在抬头还能看见银河和满天繁星的时候,一家人坐在院里的葡萄藤下的竹椅上,泡茶吃饼聊天。那时候坐在竹摇椅上的阿公会把我搂在怀里,一点一滴地跟我说着有关家乡的一切。“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的龙山寺、安平桥;“理学渊源开石井”的石井书院;“朱文郑武”的朱氏三代和郑氏父子都是他口中的故事。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


在闽南,流传着许多俗谚和歌谣。如春分的“趁早备耕忙,丰收有希望。惊蛰豆,齐出透。惊蛰前后,种瓜点豆。春分昼夜对半分”,如立夏的“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早四月底,晚五月节”,说的都是和节气相关的农时。而每一个节气,都是邻里巧妇之间“明争暗斗”的演兵场。元宵节包“上元圆”,清明节煮润饼菜,端午节包粽子,七夕搓“糖粿”,中秋节包月饼,冬至搓“冬至圆”,春节“炊龟做粿”……女眷们忙进忙出做好了之后,赶紧盛出来分送四邻,做得好的,往往会得到老人家这样的赞许:那家的媳妇儿真是能干啊,活儿做得如此伶俐。


闽南多商人,商人一年到头在外奔波,但无论身在何处,清明节、中秋节、春节这样的大节日,是必须赶回来一家团聚的。那时的通讯还不如现在发达,村里有电话的就一两家,到了年节时分,因为报归期的人多,这一两家总是尤其热闹。


印象中华侨也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个“番客”亲戚。年节之时,华侨携家带眷回了故里,宗亲就会送来面线、鸡蛋等礼物为归来的游子“脱草鞋”,而华侨往往会回赠一些南洋特产如万金油、青草油等常用药。闽南多蚊虫,那些华侨带回来的防蚊驱虫,治疗烧烫伤的灵药,非常受到家长的欢迎。

看,一切都有礼数,人们在礼数中迎来送往,程式化中尽显温情脉脉,敦亲睦邻。


然而在我成长的这二十年多时间里,时代的洪流以雷霆之势裹挟着一切前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那些老式的缓慢的温情的时光,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也许,这就是我的乡愁。


○◎

安海镇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西南部,与金门岛隔海相望。安海建制于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古称湾海、安平、石井、鸿江、泉安等,是泉州著名的文化古镇、经济强镇,也是闽南的公路交通枢纽


和古建筑一样历经岁月的传奇故事

________


横跨安平港两端的古代最长石板桥安平桥长虹卧波,默默地见证了八百多年的兴替。在古代,远航归来的游子们远远看到安平桥头的白塔,就知道自己回到了家乡。


小时候,我上学回家的路上会经过一座花园小楼,在所有人都住着石板厝的当年,那幢花园洋楼曾经显得那么鹤立鸡群。于是洋楼主人的故事,不可避免地在老百姓口中成了典故。在亦真亦假的传说中,我们听说他走私起家,后来逐渐转入实业,终成一方大贾。这样的传奇故事,在安海其实颇具有代表性。


后来我才知道,安平商人自古就与徽商、晋商齐名。查阅史籍之后,我惊讶于他们曾经创造过的成就是那么地璀璨辉煌。泉州历史上的八大商人——唐朝的林銮、宋朝的黄护、明中期的李五、明末的郑芝龙、郑成功,清末的伍秉鉴、清末民初的黄秀烺、民国的陈清机,他们的名字串起一条绵延千年从未断绝的海丝之路,这中间,还穿越了明清的五百年海禁。而这些人,大多出自泉州港南港——安平港。


这八个名字代表的,是一个古老的海上商帮曾经创造过的巨大财富。而今,当我们在海上遭遇各路堵截的时候,我不禁对当年在广阔的大洋上扬帆万里,意气风发的安平商帮悠然神往。


○◎

安平桥


安平港的标志。宋绍兴八年(1138年)始筑,以睡木沉基法叠砌石墩,乘浪潮涨舟,铺架硕大的石梁板,历十四载而厥成。因桥长约五华里,故俗称“五里桥”,为世界最长跨海梁式石桥,名列泉州十八景之“安平飞虹”。两侧水中建有五座石塔,桥上筑有五座憩亭、雕有护桥石将军等。水心亭石柱镌刻“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联语,赞颂精神智慧和物质文明创造的“海丝”胜迹。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星塔


坐落在安海镇安东村的坑岬宫前,是一座方形五层砖石结构实心塔,通高16.6米。仿楼阁式建筑,向上层层缩小,形如钢鞭插地,壮美挺拔。首建年代未见文献记载,塔上第三层镌有《重建星塔小引》碑记,系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郑芝鹏撰书;第四层镶嵌“星塔之塔”竖形石刻。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少时曾在此学文习武,民间流传着《郑成功鞭打卧牛穴》的故事,故作为“郑成功少年读书处”的史迹,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

石井书院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安海始设“石井镇”。迪功郎朱松尝为镇监,闲遐时于鳌头精舍讲学,后其子朱熹“常至镇与父友耆士论经义”,启迪文风。乾道年间,鳌头精舍辟为“二朱先生祠”,又称“朱祠”。嘉定四年(1211年),扩建为“如州郡学之制”的石井书院,由朱熹季子朱在董其事,翌年落成,遂为泉南人才辈出的发祥地。朱氏祖孙三代缘结安海的文化现象,在全国绝无仅有,影响深远。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闽南文化的复杂与多元

________


在我心中,古镇安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也许来自于它的复杂与多元。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士大夫将最当时最先进的中原文明带到了八闽大地之上,中原汉民与古越闽人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千余年来关山路远、道阻且长,无论中原地区如何战火纷飞、朝代更迭,武夷山脉将动荡、离乱隔绝在了这片土地之外,留下了古老的礼俗和语言。闽南语至今还留存着来自晋朝洛水的音节;掷杯问卜、中元普度等习俗,保留着晋朝“尊神事鬼”的遗风;闽南的地方戏曲高甲戏、梨园戏、南音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进行演唱;端午节嗦啰嗹则的妆扮和唱念,则来自于古代“驱傩疫”及唐宋宫廷“采莲舞队”,中秋烧塔仔的习俗,。


○◎

南音


 “晋弦唐箫歌宋曲,南琶奚琴唱楚音”说的就算南音。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构成完整的音乐体系,其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它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汇一体,一唱三叹,迤逦缠绵,尤长于抒发离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感



○◎

中秋烧塔仔


闽南一带中秋夜盛行“烧塔仔”活动。“塔”多用碎瓦片砌成,大型的塔还要动用砖块,塔顶留口,供投放燃料之用。中秋夜,人们投木、竹、谷壳入塔点燃,待火烧旺时泼入盐巴,引焰助威,场面极为壮观。烧塔仔活动相传与元朝末年汉族人们反抗元朝统治者残暴统治,于中秋时举火为号有关。如今,民族融合亲如一家,烧塔活动却成为一项富有民间特色的民俗活动流传了下来



○◎

嗦啰嗹


又称“采莲”,源于古时“驱疫傩”及唐、宋宫廷“采莲舞队”,是晋江地区独有的端午民俗活动。采莲舞队一般由十至数十人组成,带头一人肩扛幡旗,花童(花婆)手挽花篮随行在侧。队伍行至人家,带头人舞动幡旗口诵吉语,花童(花婆)踏歌而舞玉兰相赠,户主则答以红包。一时间邪晦尽扫,户室生香



活色生香的老手艺

________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闽南特有的礼仪、风俗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五花八门的传统手工艺门类。在安海,无论是小孩出生、满月、周岁,还是婚丧喜庆、庙宇祭祀,其装饰、用具、食品,都有一套规矩。


与簇新的三里街南段相比,还未拆迁的三里街北段已经十分破旧了,毕竟从百余年前华侨在此建埠开始,这条街已经繁华了百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安海镇的镇区开始大规模东扩以前,这里是安海商贸集市的中心。百货商店、传统市场、医院邮局、商铺小吃在这条街的两旁铺陈开来,琳琅满目,市井百态在这条街上随时上演,活色生香。


○◎

藤轿


闽南潮湿多雨,从前的家具多以藤、竹制成。古时候,藤轿可以说是民众最熟悉的代步工具。按照使用功能不同,有官轿、民轿、喜轿、神轿之分。随着社会发展,其他种类已经悄然退出人们的生活,唯有神轿因需而存。神轿的制作工艺复杂。它集合雕刻、绘画、刺绣、藤编工艺于一身,俨然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

琵琶


不同于竖抱、手弹、六相二十四品的北琶,南琶(南音琵琶)在形制、音色、演奏方式、记谱法、乐律等方面截然不同,记录了南音对古乐风韵的传承与坚守。做一把上好的南音琵琶,需选用存放二十年以上的梧桐木,经开模、盖印板、装凤头、安音位、磨光、油漆等多道工序,然后反复试弹调音才能完成




寻常又精彩的百姓吃食

________


同样以手艺人的名字作为招牌的还有各式各样的美味小吃。闽南饮食文化连接着敬神、祭祖、民俗和最寻常的百姓生活。正月初一、初九的供天地桌,三牲五牲、五果六斋,摆了满满当当的一桌是为了庆祝“天公”的生辰;清明节时的“五色菜”,则用来祭奠本家的祖灵;七夕吃的“糖粿”中间有个凹槽,据说是用来装“七娘妈”的眼泪;一首歌谣唱遍安海各境,每天一个社区、村落轮流“普度”,是为了在中元“鬼节”犒赏过路的“鬼魂”;中秋的“博状元饼”,相传是郑成功为了慰藉士兵的思乡之情发明的小游戏;冬至“圆子”软软的,粉粉的,甜甜的,小小囡仔吃下去,一暝大一岁。


安海家常大菜的常见的做法是煎、炸、卤、炖、煨等。大家族里人丁兴旺,家常菜不可能做得那么精致。从前每当家里祖先忌日的时候,奶奶就会熬上一锅酸辣汤,煨上一盆芋圆,再炸上一大锅醋肉,足够全家人大快朵颐一餐了。酸辣汤的汤头是用番茄炒成酱调出来的,加入煎带鱼、花菜、水圆等配料,薄薄地勾上一层芡,喝起来鲜香味浓,酸甜可口。芋圆本身是只有芋头的香气的,待加入虾米、蠔干、干贝、炸过的五花肉、鲜虾等配料一同煨制后,芋圆吸饱了海鲜的咸和香,变得口感丰富,层次十足了起来。至于炸醋肉,可以说是闽南人最喜欢的小食之一,瘦肉腌制后裹上地瓜粉炸酥、炸香,金黄的色泽和诱人的香气令人忍不住想大快朵颐。安海的小孩子大约都有在厨房偷吃刚出锅的醋肉被打手的经验。


○◎

桔红糕


闽南盛产的金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功效,在闽式糕点中被广泛添加,桔红糕就是其中之一。桔红糕的制作工艺十分精巧,先精选糯米洗净滤干炒酥,然后滤净沙子将糯米磨成粉后过筛,加入熬制至可以拔丝的糖浆反复揉匀,撒下少量金桔揉搓成圆条状,最后撒下少量淀粉切块即成,是佐茶佳品


○◎

菜粿


是闽南一带盛行的的佐餐小食,也称萝卜糕。菜粿以米浆和白萝卜为主要原料,蒸制成糕,再经油炸而成。在泉州地区,安海的菜粿为不少吃货们所推崇,因此不少摊贩都打出“正宗安海菜粿”的旗号来招徕顾客。安海的菜粿外表金黄酥脆,内馅细腻软嫩,由于白萝卜的量足,吃起来味道清甜,令人回味无穷


○◎

土笋冻


这种小吃,敢吃的人爱到极致,而大部分非闽南地区的人却对吃“虫”这件事心有戚戚。其实,不管人们态度如何,土笋冻兀自冷面冷心,唯有尝到深处才能领悟它令人难舍之处。乍闻其名,不知情者往往误以为“土笋”是一种植物,其实它是一种生活在滩涂,靠吸收泥土中的养分生存的星虫,因其状似竹笋而得名。虫体所含胶质经过熬煮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脆,味美甘鲜



○◎

蓼花


是一种膨化食品,它以糯米、芋头为胚,先裹麦芽糖,再沾“米香”,有麻蓼、花生蓼等多种口味,食之酥香脆润,深受安海人民喜爱,是安海传统嫁娶礼仪中最常见的回礼



HOMELAND 许著华 


H:最初是什么原因开始想要记录、挖掘安海?


也许我不能阻止时代变迁,但我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留住旧时光。儿时从阿公嘴里听见的那个安海,后来我用自己的双脚一点一点地走过,用自己的双手将安海境内所有有历史价值的石碑全部拓下。在这个过程中,每多一点了解,我就多爱它一分。2008年,安海开始进行旧城改造,眼看着一些文物古迹、街巷古厝开始面临拆迁的问题,这是促使我开始拿起相机,以图片、文字的形式记录故乡的人事物的主要触发点。当时我就开始了一系列对安海传统手艺和小吃的挖掘和采访,并最终写成了《守艺安平》这本书。写这本书的周期很长,但也正因如此,给了困在浮华喧嚣中的自己一个追寻心中那片故土的理由。


H: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故乡的发展中?


《守艺安平》之后,我不断思考如何守护安海传统文化,如何使传统文化在新的语境之下绽放出新的光芒。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为了将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几个有相同想法的小伙伴一起组建了石将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我们既寻访、记录、拍摄老手艺,并通过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阿嬷的厝”进行传播;也深入传统小吃业寻求发展;同时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手绘地图、私人美食地图等文创产品,吸引年轻人关注的同时,向外界推荐安海之美……如今非常可喜的是,安海的文创事业正在发展壮大,比如一些古老的手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重新挖掘,重新保护。一个人的力量何其有限,而集众人之力,璀璨的安海文化一定会被传承下去,丰富的安海传统手艺也一定能够在下一代手中存续下去。


安海日月书屋体量虽小,择书品味堪称上乘,品类十分广博,涵盖了人文、社科、历史、哲学等十数个门类。店内琳琅满目的闽南文创产品及地方文献图书是日月书屋在产品同类化中的一种求新。十年来,日月书屋大音希声,为古镇安海构建了一个珍贵的阅读空间


H:是否关注过其他参与故乡或者创作跟故乡相关作品的人?


可能是因为自己是念艺术专业出身的原因,一直都在尝试着以不同的方式去诠释我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图文表达,书籍出版,我也在不断的突破自己的思维模式。在传统纪录创作上如蔡崇达的《皮囊》、野夫《乡关何处》、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等等文学作品,在地文化传承与创新新生代如池志海、吴少鹏、蔡世力、肖小俊等,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家乡文化的传承中。


H:接下去自己和公司是否有在做新的与故乡相关的事情?


从福建省第一份乡镇地图《安海手绘地图》开始,到今年初公司成立,以团队运作模式以便于同时承接或自我开发更多在地文化产品,年底我们将推出《梧林古民居手绘地图》、《安海深度游手绘语音地图》及泉州地区传统手工艺再生计划项目。我们一直致力于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希望通过不同方式的解读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做年轻人喜欢的在地潮牌文化,这一目标从未停止过。


撰文✎许著华

图片✎由石将军文化提供


本文选编自HOMELAND第128期杂志内容【故乡】

《安海,不曾别离的乡愁》

更多内容请见杂志哟~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